close

  ——威剛記憶卡記成都軍區第十三集團軍某陸航旅
  強震襲來,山崩地塌,道路中斷,地震災區重傷員們望microSD眼欲穿、危在旦夕。
  關鍵時刻,成都軍區第十三集團軍某陸航旅租房子第一時間飛進重災鄉村,迅速搭建起了一條空中“生命通道”。
  災區群眾信得過的SD記憶卡“空中救護車”
  84歲的龍頭山鎮八寶村村民劉興榮,從垮塌的房屋下被救出來後,急需轉運救治。陸航旅飛行員張翼與戰友usb接到了救援請求。“我們當時手裡只有老人位置的一個坐標,非常危險。”然而,30分鐘後,他們駕駛的直升機毅然飛抵八寶村上空。
  他們發現,之前給出的坐標點不適合降落,只能另外尋找降落點。
  一塊玉米地映入張翼眼帘。落還是不落?張翼與戰友商議後,決定以半懸停的高難度方式降落。為了防止直升機的尾翼碰到玉米稈,直升機前半部分落在玉米地中,後半部分留在斜坡外面。
  被房屋掩埋了67個小時的老人最終被順利轉運回昭通市,經醫護人員救治,很快脫離了危險。
  這隻是陸航旅救援的一個縮影。在地震災區,陸航旅成了幹部群眾眼中的“空中救護車”。
  “空中救護車”是如何煉成的
  作為成都軍區唯一的一支陸航部隊,這並不是陸航旅第一次扮演“關鍵角色”。
  在一年前的蘆山地震中,震後僅18分鐘,陸航旅的兩架直升機就飛赴災區,第一時間傳回了災情;兩年前的彞良地震中,該陸航旅圓滿完成了運送救災物資等任務……
  西南地區地震頻發,山高路陡。關鍵時刻,空中救援特別重要。為了當好“空中救護車”,陸航旅的官兵們不僅平時辛苦訓練,每次執行任務都可能面臨生死考驗。在有著12年飛行經驗的飛行六大隊隊長徐揚看來,魯甸地震災區海拔高、地形複雜、天氣炎熱,救援困難程度甚至超過汶川地震。
  “龍頭山鎮地處狹窄山谷,我們的著陸點地勢低,周圍還有一圈漏斗狀的高壓電線,操作難度極大。”徐揚說,膽大心細,才能掌握好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。
  關鍵時刻,別猶豫、向前沖
  陸航旅還填補了我國陸軍航空兵的多項空白。
  1999年,陸航旅歷時26天,首次開闢了直升機川藏航線;2007年,川西北高原爆發蝗災,他們以10米以下的高度高速飛行作業,填補了直升機噴灑農藥的空白;2008年汶川地震時,許多同志每天超負荷飛行10小時以上,成為當時飛行時間最長的陸航部隊……
  一項項紀錄的背後,更有著許多讓人感動的故事。陸航旅的飛行員大多是四川人。汶川地震時,他們堅持駕機飛行,強忍著家庭受災、親人失聯的痛苦。藏族飛行員餘德文說:“每次從家鄉上空飛過,看著山谷間倒塌的房屋,就一陣陣心酸。”
  蘆山地震時,領航員黃河身患疾病,正在住院治療。他不顧醫生勸阻,返回部隊帶病堅持完成領航值班任務;飛行員張尚年正在籌備婚禮,當即和妻子商量返回了部隊。他說,婚禮可以補辦,救援不容等待……
  魯甸震後,飛行員們白天忙飛行,晚上忙研究任務方案。記者足足等候了數小時,才在深夜見到他們一面。
  參謀長李金武的一段話令人難忘:“汶川地震時犧牲的邱光華是我的師傅。在部隊里,師傅不僅教會了我們飛行,更教會了我們做人——別猶豫,向前沖!”
  新華社記者 楊迪 李華梁(據新華社成都8月9日電)
  (原標題:群眾信得過的“空中救護車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zqvmcjsggxq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